2009年是大骨节病综合防治科技攻关工作关键性的一年,不仅弥补了汶川“5·
在病因研究方面,通过开展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研究,显示大骨节病临床患病率与海拔、坡度和坡向有密切关系,病区水、土壤及粮食中硒含量与大骨节病病情具有比较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并证实大骨节病的发生具有遗传倾向性,发现了两个与大骨节病发病有关的染色体区域。
在早期诊断和干预方面,研究结果显示肢体核磁共振(MRI)显示骨骺软骨损害比X线片表现更清晰,可作为儿童早期大骨节病筛查、诊断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无创检查方法。相关研究提示特异性标记物、相关基因位点检测等方法也可用于大骨节病早期诊断。对壤塘县三所学校的280名学生进行了分组早期干预研究,干预效果正在观察之中。
在综合预防研究方面,在全州12个病区县58个村,进行了异地育人、换粮、移民安置、硒碘盐等预防大骨节病效果观察。结果表明,2007-2009年,7-13岁儿童临床检测阳性率由0.32%下降到0%,X线检查阳性率由3.36%降至1.16%,呈下降趋势,表明综合防治措施对大骨节病预防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为此,科技攻关组制作了大骨节病综合防治VCD光碟1部。目前正在将其翻译成藏语,使其更好地为我州广大各族群众服务。
在综合防治研究方面,西医组通过大量调查发现,50岁以下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呈现特有的患病特征,提示大骨节病的诊断标准和方法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早期诊断要进一步加强。对350人次进行了内科药物治疗,148人次进行了骨关节腔玻璃酸钠注射治疗,治疗结果显示能有效地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无不适反应,很多患者要求再次进行治疗。中医组确定了大骨节病分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寒湿阻络型,痰瘀互结型等3个常见的证型,对479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84例患者进行了针灸治疗,治疗有效率达90%以上,未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开展了3个治疗大骨节病的中、藏药制剂研究。
在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大骨节病遗传资源库,收集DNA样本4000份,将为该病的病因学研究、遗传病学研究等提供有力保障。建立了大骨节病生物样本库、临床资源数据库、大骨节病综合防治网站、远程医学平台等,为大骨节病防治研究提供了长期的支撑。
![]() ![]() |
|
Copyright @ 版权所有:澳门博彩在线 蜀ICP备20023911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4 | |
网站管理:澳门皇冠线上 联系电话:(028)86723782 地址:成都市学道街39号 邮编:610016 | |
技术支撑: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 |
![]()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49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