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实施成效明显
发布时间:2007-01-17 14:24:34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2006年初,成都市在邛崃市固驿镇仁寿村开展了“优质粮食集体化集约化经营综合试点”。为支持该试点工作,成都市、邛崃市科技局在固驿镇仁寿村启动实施“成都市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该项目以文君米业为主体,以省农科院、成都市第二农科所为技术依托单位,建设核心示范区300亩、辐射区8000亩。该项目已被省科技厅列为全省实施科技富民推进行动的现代农业试点项目,旨在提高粮经综合生产能力和耕地综合效益,探索成都市粮经复合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模式,解决传统粮油种植模式效益低下的难题,逐步将示范区建成省内农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展示窗口,建成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现代高新农业技术的创新中心,生态型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等10000亩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暨产业园”。项目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推动了优质粮食集体化集约化经营综合试点工作的开展。成都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多次在示范区召开现场会,推广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模式。遂宁、内江等地先后前来参观学习。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企业主体,科学管理助农增收。文君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对仁寿村8000亩耕地进行集中流转,实行规模化优质生产。对规模集中的土地,实行“八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选种(选用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品种为川香9838和宜香2308)、统一育种、统一用药(所有用药均由公司统一购置,在技术人员的指导、监督下施用)、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技术标准和统一收购,实现了种植结构优化,提高了粮食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使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得到提高。2006年,项目区优质稻谷的收购价达到1.6元/公斤,比项目区外高0.10元/公斤。
二是产学研联合,科技助推粮食增产。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条件下,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无法分摊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成果,其边际收益低于其边际投入导致农户不愿也无意于采用和推广新技术,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偏低,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载体和手段。文君米业公司配备了插秧机2台,抛秧机1台和旋耕机10台以及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采用精确农业(种、肥、水合理机械化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提高了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依托省农科院、川农大,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构建了一条“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形成了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多元化推广主体带动的新型推广网络。实施了“改良土壤和环境”、“品种优化更新”、“投入品无害化”、“生产技术的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秸秆全量还田”、16个新品种对比展示(包括超级稻)、杂糯间栽、强化栽培、机械化插秧、频振式杀虫灯应用等技术措施。依托文君米业公司先进的稻米加工生产线,对产品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施追溯管理,生产“数字米”,打造粮食品牌,提高粮食生产的整体效益。2006年,试点区水稻亩产467.5公斤,较往年增产48.9公斤,增幅达11.7%。
三是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效。针对农业比较效益低、市场风险大的问题,按照大春抓水稻“稳粮”,小春调结构“抓钱”的思路,采取“水稻(大春)+多经作物(小春)连作”的栽培模式,通过稳定大春水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小春调结构发展蘑菇、蔬菜等经济作物,增加业主收入,以丰补歉,稳定大春粮食生产。文君米业公司与省农科院联手,对小春多种经营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适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对接并达成共识。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了与振鹏达公司、伊利集团的对接力度,增强与市场联结度。预计大春小春项目实施完之后,在克服天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项目区盈利将达到10.7万元。
(邛崃市科技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