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吴宁、副所长叶彦、科技处处长张咏梅、应用环境微生物中心何开泽研究员等领导和专家来到资中县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考察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南地区甘薯燃料乙醇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第4课题《以甘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发酵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的万吨级规模甘薯燃料乙醇产业化示范情况。内江市科技局纪检组长黎晓东、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课题组组长赵海研究员、资中县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万明等陪同考察。吴宁所长一行深入公司现场考察了甘薯燃料乙醇生产流程,了解了万吨级规模甘薯燃料乙醇产业化示范装置运行情况,同公司技术人员进行了座谈。
《以甘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发酵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主持,联合四川大学、成都市星火畜禽研究所和资中县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担。为完成本课题的产业化指标,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赵海研究员为课题组长的科研团队,于2009年11月在资中县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生产设备的设计和改造,建成了新型高效高传质发酵反应器,并对配套设施和操作流程进行了摸索和优化;利用前期筛选出的高效高浓度乙醇发酵菌株,通过液化、降粘等预处理,经过同步糖化发酵,最终实现了将小试、中试的指标成功放大到万吨级规模甘薯燃料乙醇产业化示范线上,顺利完成了以鲜甘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万吨级产业化示范。
目前,课题组已完成了100吨鲜甘薯燃料乙醇发酵试验,通过开发出高效降粘酶系的作用,可使发酵醪的粘度从10000以上降到1000以下,30小时内乙醇浓度可达到12.41%,发酵效率高于90%,各项指标远远高于现有水平。在此之前,我国甘薯燃料乙醇产业的技术水平很低,以鲜甘薯为原料生产乙醇浓度仅能达到5-6%,发酵时间长达60小时以上。原料含水量大和粘度大是影响乙醇发酵效率速度和限制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该高效转化工艺的开发能有效降低发酵醪的粘度,极大地提高鲜甘薯乙醇发酵水平(从6%提高到12%),加快发酵速度(从60小时以上减少到30小时以下),提高乙醇生产能力。同时,由于发酵后蒸馏过程能耗占总能耗的60%,相当于所产燃料乙醇热值的一半。本着能源生产追求能源净产出最大化的原则,高浓度发酵是乙醇发酵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减少蒸馏过程产生的能耗,降低生产成本。课题组开发出的工艺实现了鲜甘薯燃料乙醇高浓度发酵,可降低15%的能量消耗,极大地提高了甘薯乙醇的能源效能,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带动和提升整个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甘薯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吴宁所长对课题组的突破性科研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课题组在此基础上总结科研成果,圆满完各项课题任务。
(内江市科技局供稿)
![]() ![]() |
|
Copyright @ 版权所有:澳门博彩在线 蜀ICP备20023911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4 | |
网站管理:澳门博彩在线 联系电话:(028)86723782 地址:成都市学道街39号 邮编:610016 | |
技术支撑: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 |
![]()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49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