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双轮驱动”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
(1)集聚“种子”,培育创新策源新动能。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倍增、科技赋能千企等计划,完善“摸底建库+跟踪育苗+孵化成长”培育机制。2022年德阳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85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7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57.5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516.1亿元,投入研发费用46.26亿元。出台《德阳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后补助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精准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为高新技术企业落实减免税费29.18亿元。今年1-9月,指导全市各类民营创新主体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0余个,争取资金7000余万元。
(2)丰厚“土壤”,提升创新发展承载力。打造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成功重组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实体化运行,依托国机重装等6家单位谋划建设天府旌湖实验室。聚焦重点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材料等领域,优化德阳产业创新平台布局,争创一批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今年以来,获批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技术创新中心1家,创新联合体1家。全面打造德阳大学科技园,持续开展招院引所。今年以来,签订合作协议2个,促成10个项目签约落地、投资金额超10亿元。
(3)营造“生态”,释放全域科创动力源。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抢抓“天府科创贷”政策机遇,加快建设天府科创贷德阳分中心,截至目前,为700余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累计发放“天府科创贷”11.4亿元,惠及165家企业。印发《德阳市“科创贷”实施方案》,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风险分担”、政府和企业“成本分担”的“双分担”模式,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困难,目前已与5家金融机构确认合作。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着力推动企业与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等70余家高校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常态化开展“校企双进”活动,推动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先进技术成果高效孵化和产业化。今年以来,举办“汇智成渝科技之春协同创新大会”等交流对接会20余场,促进400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