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深化机制创新,强化政策支持,优化载体建设,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加强重点产业培育,促进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工模具及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达州经济增长新引擎、转型升级突破口和自主创新生力军。
实施五大重点专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达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在达州具有基础、优势和特色的领域,实施清洁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工模具等5大重点专项工程,大力发展LNG汽车产业,适度发展CNG汽车产业;依托天然气和煤化工、冶金、建材以及纺织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推动高效节能风机、节能空调、污染物处理设备等节能设备制造产业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跃升;大力发展中药饮片炮制及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积极开发创新药物及药物新剂型;提升五金工具制造业水平,引进高端工模具制造企业,消化吸收并掌握高端工模具制造技术,突破发展高端工模具产业。到“十二五”末,全市研究开发战略性新兴产品30项,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
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优势企业。
依托“1+7”园区体系,围绕达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配套完善、龙头企业主导、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群),加快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工模具及新能源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达州拥有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1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到2017年,全市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50家以上。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力度,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发展优势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创新转变。目前,达州建立了省、市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初步构建起了达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力争达到4% 以上,突破10项关键技术,培育新兴产业产品20个。
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领域,大力开展市校(院)合作,形成以产权为纽带、以项目为抓手的协同创新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委托或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联合建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进一步深化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推动清华大学与金恒机械、川环科技、达钢等的“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定子关键技术开发”、“汽车特种功能陶瓷制品”、“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研发”等的合作项目取得更大成效。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技术向企业转移,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
设立新兴产品奖励资金,激励企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品开发力度,近两年,市政府奖励了“柔性FTPV超低渗透环保燃油管’’、“地榆升白新制剂”等10项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0余亿元。全面落实国家、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进口设备减免税以及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社会环境,广泛深入宣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浓厚氛围。
![]() ![]() |
|
Copyright @ 版权所有:澳门博彩在线 蜀ICP备20023911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4 | |
网站管理:澳门博彩在线 联系电话:(028)86723782 地址:成都市学道街39号 邮编:610016 | |
技术支撑: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 |
![]()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49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