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力推进装机110万千瓦的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积极协调大唐川北电力公司与苍溪县江河水电开发公司合作,建成了东溪、鲤口等一批小水电站。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年内建成农村沼气28.7万口,入户率达44.3%。新建养殖场沼气工程19处、
二是产业发展低碳化取得突破。全年对外推介低碳招商项目47个,占目标任务的156.67%,引进实施了海螺水泥余热发电、五神娃太阳能热水器、能士智能港、晶都单晶硅、元泰达泡沫铝、思达电动汽车等低碳产业招商项目141个。已有20家企业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认证,每年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100多万吨。完成了省上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节约标煤14万吨;关停了广旺建材、代池小火电机组,爆破拆除了4家落后水泥企业,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7万吨,年节约标煤4.4万吨。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工业节能减排试点工作,全市有5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了省经信委组织的专家评审,年节约用电1000余万度、节能约1.2万吨标煤。
三是交通和建筑节能扎实推进。全市共发展CNG汽车1773辆,其中客运班车434辆、公共汽车197辆、出租汽车794辆、教练车348辆。在市城区人流量大的地方和主要交通节点设立站点33个,投放便民自行车1000辆。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公用建筑严格按节能50%的标准进行设计,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均采用了保温隔热技术,使用了加气混凝土砌块、煤渣砖等新型墙体材料和气密性强的塑钢门窗、中空窗或双层窗、节能灯具、节水器具等。在市城区安装LED灯 31743 盏,安装普通节能灯6423盏。1—10月全市共审查建筑节能272个项目,建筑面积达269.5万多平方米。
四是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50万亩,市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9.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生态系统年固碳能力达到1200多万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技术等新技术,减少化肥污染。大力发展低碳旅游产业,景区亮化工程、建筑尽量使用节能产品,重建后的剑门关景区每张门票款有2元用于生态造林专项经费。大力推进碳资源交易,新实施“世博绿色出行”公交卡碳中和、“亚运会绿色出行羊城通低碳卡”碳中和项目2个,全市申报和已被受理的碳交易项目总额达1.75亿元人民币。
五是科研合作得到加强。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广元低碳重建与发展研究”项目,完成了《广元低碳重建与发展的挑战与途径研究》、《广元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研究》等一批课题研究。与中国社科院联合申请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碳排放清单编制方法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开发与示范”课题。与四川省气候中心、四川林科院、成都理工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合作,形成了《广元市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评估》、《低碳经济—广元林业发展潜力评估报告》、《生物治理小河流污染》、《雪峰养生园区、绿色通廊规划》、《利州区地热资源利用勘查报告》等一批研究成果。
六是试点示范深入开展。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了低碳发展试点集镇、低碳重建示范村、低碳生活示范社区、低碳示范学校等创建工作。如,青川县低碳发展示范村--东河口村,全村178户,户户住上了节能环保的新房,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建起了一口沼气池,并且家家都有致富项目。通过推广沼气、太阳能,该村每年节约用电可减排CO2213吨,节省烧煤可减排CO2356吨,保护森林近700亩。利州区与中国社科院合作进行低碳示范社区创建的课题研究,着力推进上河街社区、雪峰寺社区低碳示范点建设,并为110户示范户更换了节能灯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让其体验到了低碳生活带来的实惠。
七是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在今年首个“低碳日”,组织开展了“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城市”万人签名、“便民自行车投运暨自行车低碳出行”、“熄灯一小时”、“少开一天车”等系列活动,命名了首批26家低碳示范单位,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会。成功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低碳发展成果交流暨低碳中国突出贡献城市颁奖仪式”,在上海举办的“世博绿色出行低碳交通卡发布仪式暨绿色出行合作伙伴圆桌论坛”、“世博绿色出行中秋之夜”年度盛典,由省政协在遂宁市主办的“绿色发展”研讨会等活动,向外界充分展示了广元低碳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举办了“四川作家看广元低碳重建创作笔会”、“低碳广元杯广元市优秀广播电视主持人大赛”等主题宣传活动,印发了《2009•低碳经济广元在行动》等知识手册、宣传画册,出版发行了首部地震灾区低碳重建专著《低碳重建:四川地震灾区的最优选择—来自重灾区广元市的实践之音》等刊物。
![]() ![]() |
|
Copyright @ 版权所有:澳门博彩在线 蜀ICP备20023911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4 | |
网站管理:澳门皇冠线上 联系电话:(028)86723782 地址:成都市学道街39号 邮编:610016 | |
技术支撑: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 |
![]()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49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