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加快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 拓展农民增收新空间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背景
国家《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加快推进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强化GAP规范化种植技术培训,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品质,将优势道地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作为标杆。
四川省2011—2015年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中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利税200亿元,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中药园区和彭州、都江堰中药材与药品生产基地,乐山、雅安、攀枝花的特色中药基地,甘孜、阿坝、凉山的藏药彝药基地,打造1个年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的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
乐山市“十二五”期间,农业打造“一都四基地”,建成四川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沙湾区“十二五”期间,中药材产业为全区五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中药材种植面积上5万亩,力争创建国家级白术标准化种植基地。
为此,实施中央和省、市、区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我区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空间势在必行。
二、沙湾区中药材产业现状
(一)主要发展成就
1、中药材种植有基础。沙湾区种植中药材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尤以盛产的范店黄连、白术历史悠久,范店一直以来是川中优质黄连主产地之一。截止2011年底,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5万亩,辐射区境内11个乡镇68个村498个组8000余户,其中:黄连约10000亩(占全市三分之一)、白术约5000亩(占全市的80%),其它有杜仲、黄柏、泽泻、喜树、紫苑、金银花、五倍子、白蜡等约10000亩。
2、基地和品牌有影响力。沙湾区是全省唯一的“全国农业标准化黄连示范区”,黄连主产地范店乡是全省唯一的“省级黄连标准化示范乡”,沙湾区范店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是全市唯一一家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范店黄连”2002年获四川·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名优农产品称号,2007年获四川省特色旅游优质产品称号。范店中药材合作社2009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示范专业合作社,2011年被省供销社评为省示范专业合作社。2010年,沙湾区中药材协会被财政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黄连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获2010年乐山市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沙湾区中药材协会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注册了“沫水”、“范店”中药材商标。
(二)产业发展瓶颈分析
一是规模不大,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沙湾区山区地形使得适宜中药材种植的土地资源难以连接成片,规范化标准化种植难度大、投入高。部分基地几十亩的药材远观郁郁葱葱,近看却是杂草丛生。
二是无龙头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差。目前区境内没有一个生产企业,不进行加工,产品没有包装升级,其效益难以体现。销售渠道止步于成都荷花池交易市场,或者等待商贩上门收购,往往是受制于人,相当一部分利润被商贩赚去。
三是种植技术落后,流通信息不畅,专业人才匮乏。很多农户缺乏技术指导和培训,种植中药材成活率低、亩产量不高。加上流通信息闭塞,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品种,造成低产低价。同时,种植技术、基地认证、市场建设、营销等人才匮乏,急需引进中药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是名贵中药材种植处于空白。对于适合沙湾区境内种植的天麻、重楼等名贵中药材,至今全区还没有进行试点示范,成熟配套的种植技术需要探索,更谈不上推广。
五是扶持奖励政策力度低,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中药材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作为农业五大支柱产业的中药材,没有财政投入举步维艰。同时,由于中药材市场变化大、价格波动大,没有一定的扶持奖励政策,药农的种植积极性以及全区中药材面积都会受到影响。
三、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沙湾区中药材发展有基础、有品牌、有空间。为加快我区特色中药材发展,力促农民增收,应从以下工作入手:
(一)培育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完成产品包装升级。引导范店中药材合作社向公司化方向发展,与具备深加工企业联合,实施青蒿素等的提取加工。促成乐山生态林业有限公司到沙湾注册沙湾区范店道地中药材有限公司,建成具备现有中药材品种加工能力的制药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竞争力。同时对目前有商标的中药材实施产品包装升级,使产品更具备外销能力,打入更大市场空间,争取更大利润空间,同时助推沙湾文旅经济发展。如此,可解决中药材销售瓶颈和无深加工附加值的问题,真正形成“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模式。
(二)科学布局种植区域,优化调整品种结构。一方面根据区境内土壤、地缘、气候、海拔等条件,建立道地中药材种子库,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种植区域。另一方面建立市场流通信息平台,根据市场需求和效益优先的原则,不断调整种植品种和规模。尤其是加大适合沙湾区境内种植的天麻、重楼等名贵中药材试点示范力度,使成熟配套的新种植技术迅速在适宜区域大面积推广。
(三)加快标准化种植基地发展,配套相关扶持奖励政策。一是加快各类中药材基地完成GAP认证,启动中药材溯源试点,为各类中药材取得市场准入证;二是加大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力度,力争创建国家级白术标准化种植基地,4年内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以上;三是配套相应的中药材产业扶持奖励政策,对新增连片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议泽泻按200元/亩、天麻和重楼等名贵中药材按1000元/亩、其它中药材按400元/亩奖励。
(四)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大力包装、生成中药材科技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加快下达项目建设进度;尽快推广各类中药材种植成熟配套的新技术,加大对种植户技术培训、指导力度,拓宽技术指导培训渠道;适时引进中药材技术人才,解决培训指导难、市场建设和营销滞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