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泸州市“科技之光行动计划”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推进“四个四”发展战略,突出优势产业发展,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应用和转化,强化组织协调和检查考核,全面超额完成2008年“科技之光行动计划”年度目标任务。新建成市级科技进步示范乡镇8个,完成星火培训20万人次,完成农村信息化试点建设的乡镇78个,村473个,完成企业信息化建设试点30家,获得创新科技成果42项,申请专利108件,转化重大科技成果47项、实现新增产值26.26亿元,新增利税6.40亿元。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考核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实施,将“科技之光行动计划”作为推进全市科技工作的抓手,纳入目标考核。年初,市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实际对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了调整,并以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印发下达了目标任务。同时,加强在半年和年终对实施情况的调研与抽查。各区县均加强了对“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领导。对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同时将“科技之光”完成情况纳入“一抓一”考核和区县党委、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为计划任务完成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在实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过程中,泸州市将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推动全市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突破口。着力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营造合作环境。围绕酒业、化工、机械、能源和优势农业的产业升级,市政府出台了《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产学研联合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2008年6月,市政府与省科技厅联合举办了“2008•泸州科技成果转化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签约项目总投资2.8亿元,技术合同转让金额230万元,预计销售收入10.8亿元,利税2亿元。
三、加强机制创新,完善科技服务
在实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过程中,市、区(县)科技部门及有关单位围绕加速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机制和体制创新,收到明显效果。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质量监督检验控制中心”和“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库”等省级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泸州老窖股份公司成为四川省白酒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的建设平台。二是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模式。市科技局通过调研,并和金融部门协调沟通,与市兴泸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共同促进泸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合作协议》,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资金瓶颈的投融资途径。推广新技术195项、新产品181项,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15项,联建利益共同体18家,建专合组织22个,创办公司或经济实体10家,项目投资达2737万元,实现利润1331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1043万元。受到省科技厅表彰奖励,并得到国家科技部肯定。四是建立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的激励机制。市政府修订了《泸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提高了科技成果奖励奖金额度。区(县)、企业也普遍完善了激励机制。有力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积极性。
四、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支撑条件
市、区县均在一定幅度内增加了对科技的投入,强化了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经费支撑。一是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投入均有增加。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较去年增长10%。市、区县均将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及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列入了财政预算。市财政兑现6户企业泸州市技术创新奖90万元。二是科技之光行动计划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了科技之光行动计划开展工作和奖励经费的落实。三是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大幅增长。如泸州老窖股份公司在实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时加大了研发投入,2008年共计投入研发经费1.2亿元,新转化科技成果5个,申请专利16件,开发新产品90余个,成果转化新增产值6.8亿元,新增利税2.5亿元。四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对“科技之光行动计划”项目的支持。截至目前,我市获得国家、省立项的科技项目43项(归口市科技局,不含泸县),已到位资金986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已到位资金405万元;省级32项,到位资金581万元),比去年增加290万元,增长41.7 %。
“科技之光行动计划”实施三年来,促进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逐步建立,加快了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转化,推动了我市支柱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对加快泸州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