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借鉴省内先进城市科技创新工作经验,推动我市科技工作更好服务“156”发展战略,3月27日-30日,市科技局局长苏平率队,赴德阳、南充、绵阳三市就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科技计划管理等工作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学习,考察组实地参观了德阳四川南星机械有限公司、德阳四川英杰电气有限公司、东风南充汽车有限公司、南充四川伊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等4家高新技术企业,并与三市科技管理部门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三市科技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科技管理队伍实力强。德阳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共有行政编制45人,领导职数6名,内设行政科室14个,下属事业单位7个,事业单位编制共55个。南充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有行政编制21个,领导职数6名,内设科室8个,下属事业单位4个。绵阳市科技局共有行政编制25个,领导职数7名,下属事业单位3个。
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大。德阳市2012年市本级科技经费预算3524万元(其中,应用技术研发资金424万,校市合作资金100万,创新资金300万,专利资助和转化资金200万,创业投资补助资金500万,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00万);绵阳市市本级科技经费预算2870万元(其中应用技术研发资金870万,创新资金1000万,成果转化资金1000万)。特别是三市加大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均设立了额度较大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分别达2000万元、1000万元和400万元。特别是绵阳市政府出资5000万,在全省市州中率先设立了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资金,扶持和引导绵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金融科技的领导为副组长,市科技局等部门为成员的知识产权资产质押贷款领导小组,由各大银行对企业进行授信,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设立了两金管理中心,即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资金管理中心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推动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与环境建设。
创新与转化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德阳市投入500万建设孵化平台,为德阳市
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
研发、中试生产、经营的场地、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和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组建德阳市技术转移中心,在不改变事业单位的性质、组织结构的情况下,整合资源、明确职能、承担任务,参与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由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常设展览(国际国内科技成果展览),加强宣传,重点打造技术转移中心。南充市以组建“科技园”和“三大科技中心”为载体,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到了“现代丝绸国家工程试验室研究中心”、“川东北科技培训中心”、“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川东北分中心”落户南充,促进了优势产业的长足发展。搭建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CNG发动机台架性能检测技术平台、公共试验共享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等,使市政府与高校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绵阳市将2012年作为绵阳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年,力争在科技创新的孵化平台、转化平台的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实施创新基地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四个创新工程”和科研院校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设立一批科技城的孵化中心、军民两用的技术交易中心、军民融合的技术转移中心、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服务中心,吸引孵化企业、院校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服务分支机构入驻,形成以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创新载体。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每年为企业包装编制项目申报材料上百个。目前,德阳市拥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授予的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和国家级产业化基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绵阳市现有国家高新技术园区1个,有高新技术企业88家。南充市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
产学研结合机制健全。 三个市都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重点打造产学研结合高端平台。利用中试基地、科技孵化器、技术市场等与企业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利用展会、洽谈会、对外科技交流活动等与企业共建交流合作平台,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德阳市从2004年起设立了校市合作专项资金100万元,每年都召开一次校市合作促进会。绵阳市加强科技孵化中心建设,定期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做到两小时对接服务,四小时完成对接。
人才培育和引进政策有突破。德阳市建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2011年设立,共设5年),引进100名创新人才和100名创业人才。绵阳市健全人才奖励机制,制定倾斜的政策,支持优秀人才进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兴产业组织,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和奖励等制度。定期开展创新创业人才评比表彰活动,加大对军民融合人才创新创业的奖励力度,对优秀科技人才实行重奖。同时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形成了人才互动共享的机制。
二、启示和建议
(一)争取领导支持。一方面,要争取上级科技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加强向科技部、省科技厅领导汇报,建立经常性厅市科技工作会商机制,力争在科技园区(基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项目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向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围绕市委、市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推进科技工作落实,赢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二)加大科技投入。近两年来,国家、省上和部分兄弟市州(如德阳、绵阳、南充、宜宾、自贡等)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均成倍增长,特别是加大了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泸州应以创建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和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为契机,大幅增加财政对科技经费的投入,引导和支持我市企业加大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
(三)加快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平台是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载体。应加快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技术转移平台、交流合作平台等平台建设,特别是在优势产业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吸引外部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实现科技资源科学、高效的整合、利用,发挥最大效益。
(四)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激励。要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的政策激励机制,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和个人转化科技成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我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根据我市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引进一批急需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提升优势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五)加大科技金融的合作力度。探索多种科技金融运作方式,争取政策和支持,加大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建议由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设立泸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补助资金,用于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并鼓励引导创业投资机构、银行和担保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投融资服务,扶持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早期创新项目。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资产质押贷款、订单抵押贷款、原酒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澳门博彩官网
网赌最安全平台
亚洲体育博彩平台
正规博彩平台
十大彩票网赌平台
十堰市科技局
本溪市科技局
盐城市林业局
楚雄彝族自治州林业局
桂林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