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红委员:
您提出的《推动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议》(第941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启动高校科技成果管理制度改革试点
2014年,根据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关于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部署,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在我省高校开展科技人员兼职兼酬、保留身份离岗转化科技成果、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试点,旨在调动高校科技人员从事研发、转化、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优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前期调研走访、高校座谈,确定了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攀枝花学院等3所高校,开展科技人员兼职取酬、保留身份离岗转化科技成果、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试点,试点学校已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出台了试点方案和管理办法。
该项改革试点工作具体在人事和岗位管理、成果收益分配、激励奖励政策等方面重点突破。特别是在高校科技成果管理制度方面,落实了“一年内未实施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拥有成果转化处置权,转化收益中至少70%归成果完成人或团队所有”的激励政策;鼓励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或有偿转让。以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或有偿转让,该成果所获股权或转让所得收益的30%—99%可用于奖励为完成该项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或团队,不纳入工资总额基数。同时,研发项目主研人员绩效支出最高可达30%、软科学项目最高可达50%。并对试点单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从事或兼职转化推广自身科技成果,放宽身份限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激发了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二、关于推进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
建立促进高校科研聚焦经济产业的制度体系。一是在全国首家建立了107所高校全覆盖的“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排序公布制度”。注重“经济效益、产业贡献、社会影响等实质性贡献”,得到教育部肯定,列为全国试点。二是建立了“多层次的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发布体系”。目前已构建了三个层次:教育厅与成都市科技局联合,利用成都市科技局“科创通”移动网络平台,对高校免费实时更新发布;推动高校与所在市州科技等部门同步联合发布;高校利用校园网进行成果发布。三是探索建立完善了“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与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社科联联合研究制定办法和指标体系,今年试点高校已增加到35所。核心是推动从“单一学术评价”拓展到更加注重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产业升级、技术转化”的综合贡献评价。
三、强化产学研融合运作的政策服务
(一)在产学研合作共建实验室方面。打破各类型单位的创新壁垒,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围绕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和学科发展,联合组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促进高校科技资源面向社会需求、面向产业升级、面向学科发展,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目前,科技厅正会同各省级有关部门有序推进试点高校改革工作。同时,进一步优化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不断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大力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围绕我省五大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在前期已组建省级1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基础上,新认定一批具备行业(或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最高水平(或集成水平)以及建立了创新型体制机制的典型产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推动我省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同时,坚持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方向,对于省内承担较多行业共性科研任务的转制科研院所,整合组建成产业技术研发集团,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市场经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
(三)建设产学研合作联盟。按照“两办”印发的《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专项改革方案》,我们扎实推进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重点支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轨道交通、无人机、信息安全等20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突破产业关键技术、转化重大科技成果、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科技攻关模式。2014年,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46项,经费占科技部门全年总经费的59%。下一步,我们将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合作。总结推广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财政科技计划重点支持产学研合作研发。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办理征询意见表》上及时反馈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 ![]() |
|
Copyright @ 版权所有:澳门皇冠线上 蜀ICP备20023911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4 | |
网站管理:澳门皇冠线上 联系电话:(028)86723782 地址:成都市学道街39号 邮编:610016 | |
技术支撑: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 |
![]()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49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