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答复—关于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建议
张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建议》(第1095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省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关心和重视!科技厅作为省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单位,主要负责科技城建设省级层面的统筹协调。我厅在收悉您的提案后,对您所提到的“绵阳科技城建设认识偏差”“绵阳全面释放城潜力的举措”等问题表示认同;对您所提到的关于“构建新的创新驱动体系”“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集聚要素”“切实做好军民融合”等建议,我们高度重视,一些工作已经启动开展,一些方面已经在编制《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绵阳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中有所谋划设计。
一、关于构建新的创新驱动体系
绵阳科技城建设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创新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省上要求创新体系建设要围绕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近年来,我们已经在创新体系完善方面做出一些的新的设计和谋划,一些工作已经启动并初见成效。
(一)关于解决好载体问题。科技城创新发展的主要载体包括“一核三区多园”。“一核”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三区”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创业园区。“多园”即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游仙经开区、江油工业园、安县工业园、三台工业园、北川经开区、盐亭经开区、梓潼经开区等省级开发区和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三新城”。绵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成立了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并内设部门和单位。同时,涉及“一核三区多园”也有相应的管理机构,比如在“一核”上,市里成立了“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领导小组”;在“三区”上,有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多园”上,相关县(市)区委、政府成立有相应的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在“三新城”建立了院地会商工作机制。应该说已初步形成了资源集聚、人才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群、组织集成的整体框架,下一步还将进一步细化完善。
(二)关于创新主体培育。绵阳科技城近年高度重视创新主体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2012年以来启动实施了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题的“涌泉计划”,通过政策激励扶持、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等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连续三年高速增长,从2012年的1000余家发展到目前的7106家。同时,加快建设科技城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在孵企业总数2760户,孵化培育企业1027家。“十三五”期间,省、市层面还将进一步加大创新主体培育的支持力度,科技型中小企业尽快突破10000家,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态势。
(三)关于完善市场机制和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近年来,科技城围绕提升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加快了建设进度。建成各类孵化器43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个,省级孵化器9个,省级孵化器占全省2015年新认定总数的52.94%),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初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完整孵化体系。成立了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创新驿站”绵阳工作站、中国技术交易所绵阳工作站、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中科院创新育成中心,组建了四川北斗导航、空管系统等1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目前已建成的国家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21个、重点实验室有16个,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有126个,创业服务、融资担保、科技中介等服务机构有200多个。“十三五”期间,绵阳科技城将围绕进一步提升创新服务体系市场化程度,积极引入市场主体(专业公司)主导创新平台建设运营,力求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市场化推动,孵化器面积尽快超过100万平方米,根本上破解区域创新体系政府主导色彩较浓的问题。
(四)关于完善创新发展政策举措。近年来,通过成功争取到科技城比照执行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省政府出台10条专门政策、市级层面制定30余个创新政策文件,已初步构建起科技城“国省市”三级支持的政策体系。近期,围绕相关政策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难以适用,机构和人才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的问题,省市层面正结合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的开展,研究形成了包括国防科研单位行政管理人员去“行政化”、提高科技人员收益比例等方面的重大政策建议,目前正加强国家层面争取,近期有望获批后实施,真正实现为科研单位松绑、为科技人员松绑,真正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
二、关于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创新始终是绵阳科技城创新发展的核心举措。国家层面成立了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省上成立了省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绵阳市成立了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总体形成了国省市三级管理体制机制的构架,未来的体制创新主要是在该构架下完善推进。
(一)关于建立授权机制和派出机构。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已是绵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省政府赋予了科管委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绵阳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将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构建成为“统筹一核、协调三区、指导多园”的管理体制架构,科管委主要负责科技城建设面上工作的统筹协调,各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具体分工负责“一核三区多园”各园区的开发建设。近两年,省市层面也积极推动将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上升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但受国家机构改革相关规定限制,尚未得到落实,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加强对上争取力度,力求取得突破。
(二)关于建立产业促进机构。您在建议中提出借鉴中关村经验建立产业促进机构,我们已经在工作中开展探索尝试。比如,2013年推动建立了绵阳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还组建了以企业为主导的1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些机构已经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另外,今年以来,已启动由中物院和绵阳市合作,以市场化方式建设国家核医学基地,致力于打造国家核医学技术、设备、医疗为一体的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已挂牌成立由西科大主导的四川军民融合研究院,致力于集合军民融合资源,开展战略研究、培养优秀人才、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正策划推动由九洲集团主导建立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力求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壮大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关于聚集创新要素
您关于重视互联网+的建议非常重要。目前,我们正积极推动该方面工作。
(一)关于提升完善资源共享平台。近年来,绵阳科技城针对大型科研仪器使用频率低且未对外共享与众多企业大量技术研发需求的矛盾,整合在绵100余家国防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1300多台(套)装备资源,建立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但开放的共享资源不包括重点实验室、人才、信息等,特别是尚未形成市场化的议价和有偿服务机制,成效未达预期。为此,绵阳科技城正积极推动以市场化方式完善平台,推动建设运营主体由政府、院所转变为专业化企业(公司),与相关院所、高校、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整合“产学研”领域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研发中心、人才、供求信息等资源,分类建立数据库并面向市场宣传公布,开展资源共享有偿服务,所得收益与合作单位按约定分配。
(二)加快建设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该中心是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中心,也是目前唯一的军民融合领域的交易中心。目前,该中心已在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易平台、展示平台,并加紧组建军民融合领域的成果库、人才库、项目库,计划今年6月正式运营,力求通过两到三年建成除中关村以外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技术交易平台。
四、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军民融合是绵阳科技城最大的特色、最大的优势和最大的潜力,我们始终支持绵阳开展军民融合先行先试,力求实现更大突破,在国家和四川省发挥示范作用。
(一)关于军民融合开放合作。近年来,推动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的开放合作主要是通过举办一些活动,来促进交流合作。比如,国家部委和四川省、绵阳市已经成功举办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将军民融合作为重要内容,联系组织军民融合发展论坛,积极开展军民两用技术交易转移,促成了一批军民融合项目合作。同时,切实加强与我国十大均工作集团的对接,促成一批军民融合项目在绵建设实施。下一步还将持续举办科博会、军民融合对接活动、国家科技大赛军转民专场等重大活动,深化和扩大军民融合领域交流合作。
(二)关于军民融合先行先试。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绵阳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以军民融合为主攻方向,省市通力配合已经研究制定了《绵阳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方案》,明确了要构建军民融合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人才聚集、开放合作、金融服务五大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改革政策举措,涉及了包括构建“部省军”军民融合统筹推进、国防科研生产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军用技术解密降秘、有民用前景的军用技术再研发、民参军审批流程精简等众多突破性很大的举措,这些政策在获准后将率先在绵阳先行先试。因此,这些举措的实施将有力促进军民融合各方的思想解放,也有利于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加速绵阳科技城成功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径模式的步伐。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办理征询意见表》上及时反馈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