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新常态下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建议》(第696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关注和重视。您建议的做到四个“更加突出”和力求“四个新突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促进四川科技创新工作意义重大。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文件、政策、措施,科技创新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科技工作在党委和政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去年11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切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各项工作部署,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市场牵引、主体活跃、制度促进、环境优化的全域全面创新局面。
一、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健全推动创新驱动的管理体制
省委审定通过了《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军民融合发展3个配套子方案一些重点改革取得阶段成果。在创新评价上,初步构建分类评价体系,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应用三类创新活动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办法。今年,我们重点研究制定了《四川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从“深化一批、新建一批、改制一批、转化一批”四个方面,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积极性高的近30家院所开展试点,积极稳妥推进全省科研院所改革。在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方面,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提出14条涉及财政、税收、金融等领域的政策举措,支持和鼓励院所高校科研人才、大学生、海外高层次人才和草根能人等“四路大军”创新创业。当前,我们正在向国家积极申报创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区。
二、大力提升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夯实创新驱动发发展的产业基础
我们要求科技要全面融入经济发展主战场,着力推进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产品新业态,强化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大力支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企业或企业牵头承担的重大项目占78%。省委、省政府布局四川长远发展,部署推进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加快发展,安排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实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6000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
三、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在全国较早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启动“创业四川”行动,提出政府应推进的“8项举措”和创新创业者应享有的“14条政策”,配套出台30余个文件,设立20亿元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引导科技人员、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大学生、草根能人“四路大军”进入创新创业主战场。2015年,全省新增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3万家,促进1.5万名大学生创业,建成各类孵化器达565家,举办各类“双创”活动700余场,“创业天府·菁蓉汇”在全国形成了品牌效应。
四、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省政府设立了四川省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省财政首期出资2亿元,逐步形成10亿元基金规模。通过政府引导,全省建立了27只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建立了全省科技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8家科技支行,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小额贷款试点。大力推广“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构建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增值服务三大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已吸引300余家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入驻四川,管理基金规模超过700亿元。
五、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2011年底,在全国率先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省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部署实施,组织召开了“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动员大会”,印发实施了《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年)》,配套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建立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省级层面联席会议制度。重点组织实施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军民融合、国际合作等15个专项,五年来累计投入18.4亿元,带动企业投入200亿元以上,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00项,培育形成了602个战略性新兴产品,支持了一大批在我省落地的国家重点计划成果、专利技术成果、获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些项目预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具有良好的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抓住四川列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这一极为难得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依托成德绵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突出军民融合特色,围绕探索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深化开放创新的有效模式、激发创新者动力活力的有效举措、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有效机制,力求通过“三年试验突破”,完成好中央确定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每年向全国推广一批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
二是突出抓好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创新落实到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与燃机、节能环保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优先发展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重视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重大工程。
三是加快构建区域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要素有效集聚,拓展我省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绵阳科技城第12次部级协调小组会精神,聚焦探索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将科技城打造成为国家军民融合改革创新示范区。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区一极”战略定位,建好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天府新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建设,发展壮大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经开区),推进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
四是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创业四川行动,把激励创新者的创造性积极性放在优先位置。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营造想创、会创、能创、齐创的良好生态。建设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等新型孵化器,加快发展孵化楼宇、创业社区、创业小镇等创新创业集聚区。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社会服务机制,打造四川创业品牌活动,推动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人才和青年大学生、海外高层次人才、民间能人进入创新创业主战场。
五是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把科技创新与经济开放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深化与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开放合作,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高标准推进中韩创新创业园建设,办好中韩创新创业大赛、中韩科技创新论坛,推进中韩创新创业产业化基地和中韩专业众创空间建设。加快推进中德产业园、中法成都生态园、东盟国际产业园、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办理征询意见表》上及时反馈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 ![]() |
|
Copyright @ 版权所有:澳门皇冠线上 蜀ICP备20023911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4 | |
网站管理:澳门博彩在线 联系电话:(028)86723782 地址:成都市学道街39号 邮编:610016 | |
技术支撑: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 |
![]()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49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