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我省乡村振兴的建议》(第0663号提案)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认真研究,结合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健全创新体系,夯实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建议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持续支持涉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创建重点实验室,推进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 “南方丘区节水农业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共计18个农业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意见》,清理借占用人员,补齐空编空岗专业技术人员,健全基层农技人员组织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健全农业科研机构。组织实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对培育成熟且符合条件的农业领域实验室,及时组织认定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从严加强运行管理,全面提升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扶持市(州)级农科院(所)建设发展。
二是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队伍。鼓励市(州)、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经营一线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支持基层农技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农业科技推广上。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社建立研发机构,培养农技人员,培育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二、关于“完善创新管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建议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成立了四川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科技厅、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省畜科院等省直部门和科研单位,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联系会议,协商通报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计划实施及开展相关情况,有力提升我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水平。
二是科技厅与市(州)建立厅市会商工作机制,以重点科技工作和重点科技项目为载体,围绕推进各市(州)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集成全省和全市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发力提升各市(州)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坚持定期召开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联系会议,协同推进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引进科技工程顺利实施,加强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提高我省农业品种源头创新供给能力。
二是进一步健全厅市会商机制,切实推进厅市会商工作,促进项目实施地形成农业科技创新项目集中发力的格局,为当地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关于“激发创新动力,挖掘农业科技创新潜能”建议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组织实施县域科技创新专项项目,支持基层政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是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推动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探索政府购买农技推广服务。
三是贯彻我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明确农业科技人员在申报评审职称时,论文、科研成果等不作为限制性条件,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做要求。出台《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取酬。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落实农业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离岗创业等政策措施。截止2017年12月底,5000余名农业科技人员参与改革试点,离岗创新创业科技人员达200余人,创办经济实体100余家,有偿转让技术成果156项。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支持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性,带动更多人力、财力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基层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跃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进一步健全长效激励机制,确保惠及农业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倾斜政策落到实处,持续激发农业科技人员活力。
三是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创新需求,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职业农民、新型农民的培训,不断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创新活力。
四、关于“增加创新投入,保障农业科技创新资金”建议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我省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如《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扩大薪酬分配自主权,切实保障农业科技人员收入与其创造的科学、经济、社会价值紧密联系。
二是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重点,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70个部省级新型农民培育试点县,认定培育基地388个,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万人。
三是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十二五”以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100余个,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新装备1000余个(项、台),成功创建国家级星创天地71家。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保障针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落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二是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坚持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思路,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训。
三是进一步在结构、分配、方式等方面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拓宽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渠道。持续推进星创天地、科技特派员站点、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专家大院等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建设。
五、关于“让创新接地气,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作用”建议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围绕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品种源头创新,年均育成农畜新品种80余个,川优6203水稻、荣玉1210玉米、川藏黑猪、大恒肉鸡等优质高效品种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提升我省育种攻关水平的同时,拓展了我省优质农畜品种、产品的省内外市场。
二是聚焦“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十三五”以来组织实施作物丰产高效栽培、畜禽规模化健康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农业发展等技术攻关项目300余项,攻克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100余项,显著推进川茶、川果、川菜、川猪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撑。培育了一大批优质、绿色农畜产品,满足了省内外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进一步加快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引进,加强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支持以市场为导向、实用为目标、高效为宗旨、农民接受为原则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为促进我省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政协四川省委员会提案办理征询意见表》上及时反馈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 ![]() |
|
Copyright @ 版权所有:澳门博彩在线 蜀ICP备20023911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4 | |
网站管理:澳门皇冠线上 联系电话:(028)86723782 地址:成都市学道街39号 邮编:610016 | |
技术支撑: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 |
![]()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49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