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揭牌的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由我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和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共建。联合实验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探索出一条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创新之路。经过10年建设,在猕猴桃科研资源集聚、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人才交流等方面取得务实成效。建设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一是科研实力优势凸显。建成国内最大猕猴桃科研实验室3500m2,科研仪器150余套;保存种质资源1700余份,在德阳建成全球最大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红肉资源占世界90%。组建了院士领衔、专家担纲、精英汇聚,以博士硕士为核心骨干的研究团队80余人。现建有联合实验室陕西分中心、贵州分中心,苍溪、旺苍等多个工作站,形成“1+2+N”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二是技术攻关取得突破。突破猕猴桃亲本创制、标准化栽培、溃疡病防控等关键核心技术40余项,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10个,红肉猕猴桃育种技术国际领先,相比传统育种缩短3-4年,成功解决抗溃疡病育种技术“卡脖子”问题。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今年,运用溃疡病抗性育种等技术,定向培育猕猴桃杂交苗2万余株,为红肉猕猴桃抗性品种选育提供核心种质材料储备。
三是成果转化成效显著。HFR18、HFY01等3个自主培育品种在新西兰、美国、智利等14个猕猴桃主产国推广,种植面积达5.3万余亩。30余项猕猴桃科技成果在乡村振兴主战场转化应用。自主培育品种在全国15个省市推广示范,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以上,其中我省种植面积55万亩,占70%以上。今年,我省新推广种植红心猕猴桃4000余亩,预期产值近亿元,有力支撑我省“世界红心猕猴桃之都”建设。
四是人才交流持续深化。在川举办“一带一路”国家猕猴桃产业技术培训班10余期,向世界输出猕猴桃产业“四川方案”。与50余家国内外产学研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推动科研人员交流互访600余人次。新西兰猕猴桃专家拉塞尔•罗和迈克•曼宁获得“四川金顶奖”“天府友谊奖”。